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丝弦戏,古名“弦索腔”,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它起源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丝弦深受当地百姓们的喜爱。“纺纱织布唱秧歌,耕田耪地哼丝弦”,是过去滹沱河流域一幅日常生活的画卷。
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丝弦剧团先后五次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五次观看丝弦演出,四次亲切接见演员,并亲笔题词勉励全体同志。
2006年6月,石家庄丝弦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丝弦剧种的具体起源不详。但基本上可以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的基础上衍变而成。元杂剧中的曲牌在丝弦戏里都可寻见。
后人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与滹沱河流域的一座千年古城有关。金元时代,元曲三大摇篮之一的正定,就是这一剧种的起源和创作中心。
第六集:古城丰韵
2000年6月22日,在正定城内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一个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达107吨的庞然大物被发现。据专家考证,此物为赑屃残碑基座,是五代时期后晋的遗物,距今约1200余年。这是研究我国五代史的重大发现。
位于滹沱河畔的这座千年古城,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千百年来一直是滹沱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600年前一个冬天的黄昏,鲜卑族首领拓跋珪率领40万大军跨过滹沱河,击败了驻守真定的守军。富有军事眼光的拓跋珪对真定的战略地位极为看重,为了避免滹沱河洪水泛滥给城市带来的威胁,他下令把真定城的位置从滹沱河的南岸移到了北岸,建在了军事堡垒安乐垒这个地方。
从此,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无尽的鲜活和厚重。
后人用三组数字浓缩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1600多年的建城史,1200多年的立郡史,1100多年的立府史。也有研究者这样描述:24里周长的城区内,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名。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梁思成学生
我一直这样说,正定这么一个小的县城,保存了这样多的重要古建筑,这是全国仅有的。
关于这座千年古城的文物古迹,当地老百姓作了这样形象地概括:“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九楼在正定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九楼包括阳和楼、开元寺钟楼、崇因寺藏经楼、府前街钟鼓楼、隆兴寺内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慈氏阁、转轮藏楼。另一种说法是阳和楼和四座城门楼及四座城角楼。
九楼中的钟楼可谓是楼中之楼。
钟楼高14米,砖木结构。楼中心粗大的木架上悬挂着重约11吨的唐代铜钟,千年不坠,堪称世界奇观。
四塔则包括临济寺的澄灵塔,开元寺的须弥塔,天宁寺的凌霄塔,广惠寺的华塔。这四塔均为佛教舍利塔。
四塔中的华塔可谓是塔中之塔。
华塔由中塔、四角四座小塔五座塔组成,圆形的中塔上部周身浮雕“多宝”,所以又称“多宝塔”,是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塔。这样的华塔造型独一无二,为国内佛塔中一孤例。
武威振:河北省赵子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据说当时是彩绘的,非常漂亮,它为什么叫华塔,当地人叫花塔,因为过去,花卉的花跟中华的华是一个意思,所以当地老百姓叫花塔,远看远望着像一束鲜花。
八大寺中则有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隆兴寺、崇因寺、洪济寺、舍利寺。
八大寺中的隆兴寺可谓是寺中之寺。
寺内造型独特的摩尼殿,五彩悬塑倒坐观音,中国最古老的木制转轮藏(Zang),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隋龙藏(Zang)寺碑,世界最高的千年铜铸立式大佛,国内最高大的铜铸千佛尊,6处国宝级文物堪称全国之最。尤其是这座铜铸千佛尊,其铸造工艺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
到金朝鼎盛时期,真定城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密集,手工业、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至元朝时,真定仍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元大都以南的第一名城,人口10万,与大都北京相同。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留下了关于真定城的精彩记述:“哈寒府是一贵城,盛产丝织品,能织金锦丝罗,其额甚巨。此城领治一广大地域,所辖环墙之城及村镇甚多。”
梁勇:这个地方当时经济繁荣,宗教信仰多元,他的记述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多民族共融这样一种文化背景。
这片地域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共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这一切在元朝达到了高峰。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证,就是这里成为了中国戏曲元杂剧的重要发祥地。
24座金牌坊更是个个造型各异,精美别致。
令人称奇的是在隆兴寺摩尼殿主佛上方屋顶,藻井周边也有木质构造的24座小金牌楼。它建于北宋,至今完好无损。
大小两个24座金牌楼,已经令人称奇。更奇的是,正定城墙周长24里,也和金牌坊数正好吻合。3个“24”说明是先人们有意而为,并非巧合。据专家解释,这数字正符合了《周易》吉祥和谐的理念。
上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两次来正定古城考察,并对正定的古建筑设专章论述,他发出了“这里是中国古建筑的宝库,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感慨。
罗哲文:所以梁思成先生对正定很有感情,而且正定的文物、古建筑,他都有深入地研究,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看完这座古城也是感慨万千,他说:“在正定找到了中华文明最辉煌时期的文化信号。”
北宋时期,真定成为河北西路的首府。这一地位的确立,对这座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在此出任河北路都转运使,政声颇佳。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慧眼识珠,发现了埋没在寺院废墟中的《龙藏(Zang)寺碑》,使这具“隋朝第一碑”得以传世。
宋朝大科学家沈括,也曾出使河北,驻任真定。他的传世大作《梦溪笔谈》中与河北相关的20余条科学记载,大都在这段时间完成。
梁勇: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他描写太行山里边有一系列贝壳,推测这里原来是大海,后来抬升成为陆地,一直成为山。这个记载可以说在世界科技史上是最早的。
记者:现在看来,史天泽本人应该也是元曲爱好者、欣赏者。
梁勇: 他不仅是一个爱好者、欣赏者,而且他也亲自写。史天泽也有元曲作品,虽然他的水平可能不高,在整个正定元曲、元杂剧当中,他不是经典人物,但是他这种引领或者爱好,对于成就这一方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具有重要的价值。
白朴成年后不愿做官,迷恋上了元杂剧的创作。他经常往返于真定和大都之间,和大都的元杂剧作家、艺人一起交流元杂剧的创作技艺。
邓子平:原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元曲全集》总编纂
正定当时与保定、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距离很近,所以说包括白朴在内,一些元杂剧作家与保定的作家、北京的作家和演员,包括关汉卿,包括天然秀(元杂剧女艺人)这些著名的杂剧作家演员,他们经常有交往。
白朴吸收了大都元杂剧创作、演出的优点,大胆运用真定当地的杂曲和民间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成为了真定元杂剧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
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昆曲戏剧电影《墙头马上》,原著作者就是白朴。
《墙头马上》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爱情喜剧。四位作者一起被后人尊称为元曲四大家。
据统计,元杂剧兴盛时真定作家就有7人,作品45种。流传至今且较为完整的作品有12种。真定成为了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中心。
白朴还是把北方杂剧最早带到南方的作家。他的另一部元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就是在南方创作完成。
后来,《梧桐雨》被戏剧界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喜剧之一。这些剧目都被改编成了昆曲和若干地方剧,至今还出现在戏剧舞台上。
邓子平:他的杂剧对后人创作,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比方说这个明朝的长篇传奇洪升的《长生殿》,就是在白朴《梧桐雨》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戏剧之一。
片花—1
在石家庄市戏剧学校的排练厅里,戏剧科的于冰老师正在教学生们练基本功。
于冰:石家庄市戏剧学校戏剧科科长
京剧有200多年历史,咱们这个戏曲得有好几百年历史,最老的元曲,元曲的创始人之一白朴就是咱们河北正定人,这个历史咱们得记住啊。
于冰老师所说的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原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邓子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元曲全集》。
据他考证,白朴出生于河南开封市,幼年时期,蒙古军队攻占京城,其母遇难,与父亲离散。白朴由父亲的好友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照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1岁那年,白朴被元好问带到了真定,与在这里供职的父亲团聚。
当时,真定的最高统治者汉氏侯史天泽,礼贤好文,吸引了全国一大批文人墨客来到真定,其中包括不少散曲和杂剧作家,这为正定成为元杂剧创作中心奠定了基础。
片花—2
贾建文:栾城中学数学教师
(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首先让我们看一个方程。
在河北省栾城中学,每年高一新生入学,老师们上的第一堂数学课,都是讲一段关于天元术代数的故事。坐在这里的很多同学并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代数方程式的人,就是他们的栾城老乡李冶。
贾建文:李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个数学家,在我们校园的东侧有一个小亭,那个小亭里的雕像,就是为了纪念数学家李冶所雕塑的。
杨梅山:原栾城县史志办公室主任
李冶是栾城人,根据考证,他的老家在过去的旧城,就是现在308国道西边,他是在1192年出生的。
李冶的童年在真定元氏县求学。金哀宗正大七年,即公元1230年,他考中进士,在钧州即河南禹县任知事两年。
1232年,钧州城被蒙古军队攻破,李冶不愿投降,只好换上平民服装,北渡黄河避难。
在山西崞县,他开始从事数学研究。经过十几年的潜心写作,李冶《测圆海镜》一书的初稿终于在l248年完成。
公元1251年,李冶回到了离真定城20多公里的封龙山。在真定汉氏侯史天泽和学者元好问、真定督学张德辉等人的支持下,开始重振封龙书院。
封龙山是太行山南北走向向东的一条支脉,相传大禹治水把蛟龙封于此山,故名封龙山。
刘晓波:我想《益古演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本教材,而相比起来,《测圆海镜》是一个研究性的专业书籍。
李冶不仅数学出众,在历史、文学、音乐等其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封龙书院讲学期间,忽必烈曾经三次召见他并委以重任,但他多次婉拒,在封龙山隐居讲学直至去世。
刘晓波:我特别敬佩李冶这种信念和理想,他不只是自己在这里研究一下,满足一下好奇心就完了。他实际上是想把这种方法、把这种数学理念给流传下去,推广出去。
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封龙山都举办春季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香客都来到封龙山,祭奠那些曾经在这里讲学授业的大师们。
东汉著名学者常山元氏人李躬曾在此讲学。五代以后,河北名士李防在封龙山创办书院,开河北书院教育之先河。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几处比较简陋的讲堂遗址,读书洞中的壁窟是为了摆放图书文籍和灯具而开凿。
这两块静静躺在这间小屋子里的封龙山汉碑,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它见证了封龙山的历史。
到了元代,李冶主持封龙书院。他一边讲学,一边对《测圆海镜》一书的初稿进行补充、修订。李冶终于在封龙山完成了数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测圆海镜》。
刘晓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
他的《测圆海镜》可以说是现存的、人们可以找到的第一本记载天元数的书。
梁勇:他用中国的方式来解析高次方程,所以他是世界数学史上的奠基人。
后来,李冶发现,由于内容深奥,天元术在当时的传播速度较慢。他决定写一本深入浅出、便于教学的书。l259年,李冶在封龙山又完成了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
1723年,为了避清王朝雍正皇帝胤禛的名讳,沿用了1900多年的真定改名为正定。
在清代,正定一直繁荣兴盛,是石家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大地面临着新的变革。火车的到来,结束了正定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使命,催生了一座城市的兴起。
飞乐传媒网还有更多的历史文化解说词欢迎访问:/draftlist-5-1.html
样音试听地址:/li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