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彝族专题配音解说文案
这里,是山鹰的坝子;
这里,是彝人的精神家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彝族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彝族文明。这里人文荟萃,传承了大凉山的历史演进,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体育,伦理道德,文物古迹……
这里——昭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是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之乡,是外界了解凉山的窗口。
这一方苍翠热土,孕育着大山的坚韧,踏着沧桑巨变的足迹,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民族教育事业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季节!
昭觉全县幅员面积2699平方公里,全县下辖47个乡镇、268个行政村、总人口26.8万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5%。解放前,昭觉只有1所学校,18名学生。解放后,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省、州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使全县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寄宿制教育、职业教育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辖区内现有中小学校
“没有民族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民族地区的振兴;没有民族教育事业的兴旺,就没有民族地区的团结与进步”。办好教育、发展经济是时代赋予各级党政的历史重任。特别是近年来,昭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民族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调整创新思路,不断强化政府主导行为,大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加强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2007年伊始,昭觉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列为全县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切实落实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抓基础,攻质量,抓入学,强巩固;抓投入,创条件;抓管理,树示范;抓样板,创名校;抓培训,提素质;抓改革,促发展”的发展新思路,坚持走“集中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办学”的路子,通过五至十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县农村基础教育有新进步,农村中学有新的起色,城区学校有新的提升,努力把我县教育打造成全省寄宿制管理示范县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进县。随着“两基”目标的顺利实现,昭觉教育,像盛开的山花光彩夺目!
党政重视,强化责任;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县委书记、县长及分管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学校调研,解决在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中的问题。县人大、政协年年对教育工作进行视察和调研,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了县长为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教育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协同责任人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思路决定出路。
县人民政府贾琼副县长讲话:实现“两基”目标,只是为我县教育工作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是我县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开端。而在下步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全面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振兴昭觉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作总体目标,从政治的高度深刻领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加大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有力地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今年贷款2000万元,加强城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内学校办学规模,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当今教育成败的关键。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我县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聘用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坚持“凡进必考”的教师补充和进城教师公开考调制度;实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干部交流,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按《昭觉县中小学教师管理办法》要求,不断健全教师考核机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县自2005年正式实施新课程以来,对广大老师进行了全员轮训,坚持对起始年级老师进行了岗前培训。同时借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的东风,我县教师全员参加了“参与式”教学培训,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步一个脚印,犹如春风化雨,如今的昭觉,教师诲人不倦,在三尺讲台上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学生学而不厌,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以“昭觉县职业高级中学”为示范,强力实施“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有力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协调发展。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中学、农技校的作用,昭觉成功打造了洒拉地坡乡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广泛的开展小学劳动技术课和初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7050人次,实现劳务输出2300人。同时,有效地解决了“三残”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全县寄宿制学校多渠道筹措物资切实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严格实施“四洗”、“五化”、“六心”、“六个一条线”、“分餐制”,校园文化和寝室文化氛围浓郁,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寄宿制标准化建设取得可喜成效。2007年,新创办了县民族重点寄宿制小学,力争把该校办成省、州一流的寄宿制示范学校, 2008年,全州寄宿制工作现场会在昭觉召开,为我县进一步高标准地办好寄宿制教育树立坚定的信念。今年,结合凉山州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社”为目标,在普诗九年一贯制学校召开了农村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现场观摩会,教育学生勤洗衣被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洗漱,讲文明话,做文明人,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县将始终坚持“集中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办学”的办学方向,不断强化寄宿制办学,使寄宿制学校成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基地。
昭觉教育,如同荒漠上崛起的绿洲,缀满了爱和艰辛。一任任领导,用睿智的目光审视着昭觉教育,勾勒着昭觉教育美好的蓝图;一位位校长、一批批教师,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铺就了昭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