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斜曲村两边山,中间全是乱河滩,外出遇雨围山转,两岸庄稼被水淹,百姓辛苦干一年,是丰是欠靠老天。”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流传的顺口溜,就是卫庄镇斜曲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斜曲村位于里册峪偏僻山区,全村只有70户人家250口人。1983年,在村民们的信任下,李建设担任了村委主任,上任之初,摆在他眼前的事几乎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要想富先修路,李建设说干就干,他以身作则,带领党员、干部70多人立即义务修筑路基,虽然自己拿出10多万元,但修路所需资金缺口很大,正当他为此事苦恼时,恰逢时任县长的卫再学在斜曲下乡蹲点,得知这一情况后给村里协调了十多万元,这为村里通油路、硬化巷道解决了燃眉之急。村里共硬化村巷2.3公里,道路3.5公里,彻底地改变了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问题。
路通了,他又“马不停蹄”到处筹集资金*万多元,计划从3公里以外的山上引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的问题。由于斜曲村小人少,加之不少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几乎全是老、弱、病、残。面对现状,起初,想把引水工程核算后交给专业施工队完成。孰料,当工程队负责人到现场查看后,便打了“退堂鼓”。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李建设再次果断地做出决定。又一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80多人,打响了修渠引水的攻坚战,历经数十天的艰难施工,一条长1.5公里的饮水渠道终于竣工了。通水那天,百姓们喝着甘甜的水,异口同声地说:“今天能喝上这么甜的水,多亏了咱建设呀!”
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了,李建设又引导村民调产致富,他通过外出考察,为村民们引进了核桃种植项目,发展优质200多亩优质核桃。为了补贴村民种核桃前几年没有收益的实际情况,精明的李建设积极与斜曲近在咫尺的**厂取得联系,安排村民进厂务工。截止目前,全村有80多人在北京、太原、郑州、运城、侯马等地打工,年收入均在**多万元以上。但他自己经营的石灰窑,石料场,却由于没时间照料,只得转让出去,家里缺少了一部分经济来源,正如他所说,在这里当村干部越当越穷,但他却毫无怨言。
三十年来, 在李建设的带领下,使昔日靠天吃饭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村民对李建设的最高褒奖。
想要获得更多的配音文稿么,请点击:/dra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