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电视台电台音频提供商
全国配音热线:0851-28837288

分类目录

您当前位置:飞乐传媒官网 >> 服务中心 >> 稿件仿写 >> 人物专题 >> 浏览文章

革命人员专题片配音解说文稿

说明:稿件仿写均搜集于外部互联网,本公司不公开自家任何客户信息以及稿子内容。

革命人员专题片配音解说文稿

紫金山下,浍河北岸,绿树掩映中的这个村子叫垤上村,这里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的家乡。1902年**同志就诞生在这个村子里两孔贫寒的窑洞中。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于1922年从这座农家小院中走出去,前往太原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只是在1937年秘密回家,与父母亲见了一面,第二天就匆匆离去。这一别就是24年,这期间,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祖国的建设,身负国家重任的**一直没有时间回家,甚至在老父亲病危之际,他也未能回乡见上老人一面。然而,时间的长河没有冲刷掉这位游子的乡音亲情,没有遗忘故乡的父老乡亲。
1958年到1960年,中国发生了“大跃进”运动,这场全民参与的盲目的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在这一形势下,在中共中央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1961年为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年逾花甲的**做出了回家乡调查研究的决定。
1961年12月4日,在日历牌上不过是普通的一页,但对侯马人民却俨然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回到了他阔别24年的故乡,侯马市垤上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回到了阔别24年的家乡,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同学们和乡亲们中间,**和亲人们手握着手,肩挨着肩,道家常,话当年,畅谈家乡的变化。久别的重逢,**同志难掩内心的激动,但他没有忘记此次回乡的重要工作,调查研究。
今年已八十三岁的景元祥老人,经常会来到这座三层小楼走走、看看,每次回忆起53年前,**在此视察工作的一幕他都激动不已。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言行,给侯马广大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视察侯马的工作时说,我们现在的侯马面貌大改变了,首先第一个印象就是我们革命没有白革。
垤上村外的这条河叫浍河,在旧社会,在侯马、曲沃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浍河平日河自流,河水一涨万户愁,浍河滚滚,沙滩茫茫,河水一涨眼泪汪汪”。在人们的记忆中,浍河带给人们的只有苦难和辛酸。
1958年,在侯马市委第一书记张耀庭的带领下,侯马、曲沃人民在浍河上游修建了一座水库,即浍河水库,使侯马、曲沃的20万亩旱田变成了水田,12月6日,**参观了浍河水库,站在大坝上,放眼一望无际的碧水清波,**激动地说,这座水库修的太漂亮了,真是给曲沃、侯马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人民办实事。
但在这时,有人提出,修浍河水库,使太子滩1.5万亩耕地碱化。
在随后与侯马基层干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具有代表性的群众召开的座谈会上,**就此事说到,我小时候,一出南门就是治河,天一旱就没办法,就想啥时候能把浍河的水引上来,让农民的旱地变成水地,但那时没有办法。修浍河水库也要一分为二,现在浍河水库设计可浇地25万亩,而碱化的只有1.5万亩,这也不过百分之五嘛,还不是九个指头对一个指头。总的来说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
**同志又说到:凡事和群众商量。中央下来要和群众商量,省委、地委、县委下来同样要和群众商量。社、队的同志遇到什么事也要和群众商量。这个商量,不能假商量,要真跟人家商量,有的人在会上不愿讲,可以到人家家里,张大叔、李大伯,和人家商量商量,把人家的意见集中起来,真正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家就能想通了。这样,事情办对了,大家有信心,办坏了也不埋怨。这就是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的,要走群众路线。
**回乡短短的几天时间,全部行程都在调查研究,而贯穿行程的主线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路线,他对浍河水库修建的成败得失的意见,充分表明了一切为了群众的科学内涵,那就是:凡是有利于大多数群众利益的事情,就是正确的、合理的,凡是大多数群众满意的事情,就是为民之事
1964年的春天,是一个格外明媚的春天,经过两年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国民经济开始好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向一个新的高度发展,侯马在**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工农业生产都有了很大发展,宋郭村还被树为晋南地区小麦十杆旗之一,在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即将完成和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将开始的时候,为给新的阶段制定新的方针政策,**决定再一次深入基层进行考察和调研,这便有了**同志的第二次故乡之行。
**同志第二次回乡视察,首先来到杨谈村,深入田间地头,从地头看到地边,从坡上望到坡下,他情不自禁地连连称赞“土地平整的细,苗儿长的好啊!”
离开杨谈村,**又来到闻喜县看望了全国劳动模范吴吉昌。吴吉昌独创的“芽苗移栽法”,填补了棉花栽培史上的一页空白,可以提高棉花产量20%左右。**高度评价了吴吉昌的创新精神,还甘当小学生,向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科学家学习,亲手在实验田里栽种了16棵棉花苗。三天后,**同志移栽的棉花苗全部成活。
在**同志的推动下“芽苗移栽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仅仅三天的时间,**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总想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甚至连短促的吃饭时间,也不放过与身边地方领导交谈情况,研究问题。根本无暇回到自家的土窑洞里看上一眼,只能把老母亲接到招待所住了两晚上。同时,**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把乡亲们请来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同志深入群众、躬身实践,放下架子,虚心好学的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生动的告诉我们,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始终相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要坚持从群众来,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接地气”。
4月29日,**结束了他的家乡之行,告别了亲人,带着满意的考察收获和对家乡无限的眷恋踏上了返京的路途,不曾想,这一别就是22年,在这22年中,中国遭受了新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十年浩劫,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错误的批判,遭到迫害,在他的家乡包括他的母亲在内的三位亲人也被迫害至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1986年5月,**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身份在山西视察工作,时任临汾地委书记杜五安专程从临汾赶到太原,代表家乡人民请彭委员长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经过考虑再三,最后才同意由太原去郑州时,顺路在侯马下来,看望家乡的父老。但同时,他也与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以及杜五安“约法三章”。一、不要预先告诉大家说我回去,免得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产;二、不要组织人看望我,我是回去探亲的,应当我去看望大家;三、我是顺路探亲,不在侯马住宿了,当天就走,我想在火车上请亲友们吃顿饭,饭钱我出。端正党风,我们要带头。
就这样,已84岁高龄的**,一生中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1986年5月31日,对垤上村,对侯马市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人们早早等待在道路两旁,迎接彭老的归来,彭老回来了,回到了垤上村,回到了乡亲们中间,回到了他家的那个小院,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孔窑洞。
经过千难万险,远方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梦萦魂绕的家园,然而物是人非。面对母亲的遗像,彭老百感交集,彭老面对聚集在院子里的数百名闻风而来的父老乡亲,发表讲话。
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深远的政治眼光,乡亲们对**的讲话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
座谈会后,**来到母亲的墓地前祭拜,时任垤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司忠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随后**委员长又来到市委机关接见了侯马市机关干部,并与大家合影纪念。在座谈中,彭老说,咱们党本来是团结的,人民本来是团结的,闹派性就分裂了,团结就是力量嘛,一分裂就没有力量了,党的力量没有了,战斗力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党的形象损坏了,一看党就是污七八糟,这个派性给咱们损害很大,他希望大家把文革遗毒消灭得干干净净。
团结起来,实事求是的把家乡的四化搞好,两个文明搞好。座谈结束时,**委员长又欣然提笔挥毫泼墨,为侯马留下了“团结奋斗,把侯马建设的更好”的题词。
临行前,**邀请20余名亲友,前往他的专列上共进晚餐,其他亲友则在海军招待所用餐。 
回乡探亲约法三章、踩倒麦苗要赔偿、宴请亲朋坚持付饭费告诉我们:走群众路线,共产党人就是要保持清廉本色,“上能同甘苦下能共安危”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行为有规矩,心里有百姓,一枝一叶总关情。
**同志三次回乡,没有“衣锦还乡人尽见”的招摇,更没有“威加海内归故乡”的得意,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联系群众,情感真挚,用自己的实际言行对党员干部如何走好群众路线,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和解答。**同志的崇高风范和殷切希望,已经成为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侯马人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同志的嘱托,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为把侯马建设的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想要获得更多的配音文稿么?请点击:/draft.html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