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1950年,滔滔长江之滨,巍巍圌山之麓,一群有识之士开始白手起家,创办大港中学。学校的创始者们利用财神庙、旧当铺、借用祠堂旧屋和闲散民房当教室,用老百姓捐献的条桌和屏门支架起来当课桌,学生自己带来了板凳。从此,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成了千年大港最动听的声音;师生们行走在大街小巷的身影,成了千年大港最美丽的风景。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垦荒种地,发展养殖业,还自力更生建起小发电站。学校成立了多种学科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华罗庚写信给数学小组,殷切鼓励。齐白石寄语美术小组,语重心长。1959年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国家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成绩名列全省第十一名,居新办高中的榜首。1960年学校教师代表赴北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60年代初,学校创办耕读班,探索普通中学直接为乡村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途径。学校的办学行为引起了《新华日报》的关注,省教育厅吴天石等三位厅领导现场视察,省委宣传部教育处、南京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调研。1966年,江苏省教育厅确定大港中学为教学改革试点学校。
正当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之时,“文革”风暴席卷中华大地,大港中学自然难以幸免,大批教师下放,师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职工出于对党和祖国的忠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复课闹革命”,举办了“红师班”,为“文革”后港中的迅速复苏和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学校恢复了生机,1979年大港中学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江苏省大港中学”。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校舍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2000年,随着丹徒县政府的重新规划,学校也开始易地新建,新址位于丹徒新区,省港中走上了新一轮筚路蓝缕的建校之路。2004年,学校整体搬迁。新校园占地26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共有50个教学班,师生3000余人。
六十年来,省港中历尽沧桑,不断壮大。六十年来,省港中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殷切关怀,大力支持;六十年来,省港中历任领导,为港中的建设呕心沥血,薪尽火传;六十年来,在这里工作过的教职工近千名,用满腹学识培育天下桃李,为社会、为高校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