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电视台电台音频提供商
全国配音热线:0851-28837288

分类目录

您当前位置:飞乐传媒官网 >> 服务中心 >> 稿件仿写 >> 学校解说 >> 浏览文章

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示范县解说词均衡教育在乳山

说明:稿件仿写均搜集于外部互联网,本公司不公开自家任何客户信息以及稿子内容。

  乳山市地处黄海之滨,素有“金岭银滩”之美誉,现辖2个省级开发区、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601个行政村,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人口57.4万;全市有中小学48所,在校生48035人,教职工5036人。几年来,乳山市始终把均衡教育发展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幸福和谐新乳山的重要内容,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市教育呈现出均衡、优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创建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
  [抓机制,促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乳山市始终坚持“抓教育就是抓根本,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市级领导联系学校等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化督查考核,每年都根据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教育工作目标,细化分解,纳入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形成了“政府主导、教育牵头、部门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08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3.99亿元,比07年增长14.6%;连年提高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09年,按农村初中生均710元、小学生均470元的标准,纳入了财政预算;健全完善助学体系,全免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学生寄宿生活费及乘班车费,落实了高中学生政府助学金、职校学生国家助学金等制度,开展了“爱心献寒门”、“慈心助学”等活动,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接受良好教育。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浓厚氛围,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创优了环境,也凝聚了发展合力。
  [抓投入,促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优化资源的配置,重点在于突破资金投入的瓶颈。近年来,针对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的实际,我们创新思路,多元投入,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持续改善。
  ——[强化主角意识,畅通政府投入主渠道]。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市政府每年都拨付专款,重点用于农村学校的校舍及内部设施配套建设,累计投资3亿元,实施了农村校舍改造工程、城区校舍改扩建工程、仪器设施配套工程、多媒体网络“班班通”工程、农村学校“食暖行”工程、城区学校“改厕”工程等,使中小学的校舍条件、设施水平一年一个新台阶,为教育均衡发展夯实了基础。
  ——[强化创新意识,融入市场抓投入]。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理念,抢抓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契机,通过挂牌出让撤并学校占地、盘活闲置校舍、校企联姻共建等举措,社会化融资近亿元,新建了畅园学校、海阳所镇中心学校,扩建改造农村中小学17处,拓出了一条多元融资办学的新路子,全面加快了农村教育优质化发展的步伐。其经验多次被《人民教育》、新华社《教育参考》等媒体推介。
  ——[强化整合意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针对农村学校布局散、危房多、办学效益不高的实际,在全市达成了“规模催生效益,整合就是质量”的共识,采取“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统筹、同步,以调整促危改”的工作策略,将农村学校由03年初的130 处调减到目前的33处,提前实现了“小镇1处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等镇1处初中、1处小学,大镇1处初中、2处小学”的规划目标,既消除了校舍危房,提高了规模办学效益,又整合了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收到了一举多得之效。到07年底,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部创建为威海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
  ——[强化精品意识,提升环境育人品位]。围绕着建设“花园式”、“书香型”、人文校园,我们以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年”、“管理效益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坚持高品位、个性化,全面加大校园绿化、美化以及文化建设力度,广泛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文体、科技活动,强化文化浸润,追求精细管理,使每所学校都成为区域内环境最美、管理最优、文明气息最浓的场所,全面提升了环境育人品位。
  [抓队伍,促均衡]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围绕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谐发展,突出了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师德教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忌言忌行”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实施了以评选表彰“100名教坛明星、100名优秀教研组长、200名优秀班主任、1000名师德标兵”为主要内容的“1121”师德提升工程,开展了多元参与的社会评教活动,为教师的和谐发展夯实了思想基础。
  二是[强化业务培训]。建立了以市级培训为引领、校级培训为主体、自育培训为根本的三级业务培训机制。每年外派干部、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取经学习,开阔思路;内请专家学者来乳讲学,为教育发展指路献策;分期分批对中小学领导干部、班主任、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很好地发挥了专家、骨干的引领作用;抓实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校本培训,在全市开展了系列课达标、区域联谊教研、“送教下乡”等活动;创办了学科网站,实现了网上备课、网上教研、资源共享,拓宽了培训渠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绿色平台。
  三是[强化民主管理]。健全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了教职工对重点工作、重大事项知晓度、认同度的考核,通过大家的事情大家定,切实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营造了干群同心、合谋发展的和谐氛围。同时,在全市推行了干部、教师竞聘制改革,构建了“干部职位能上能下、教师职称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优化了干部结构,激发了队伍活力,为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加注了鲜活动力。
  [抓改革,促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内涵、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对此,全市上下确立了“向改革要效益,靠创新挖潜力”的思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探索试行了“常规工作+自主创新工作”双轨并行的管理考核机制,变“全面抓、抓全面”的包揽式管理,为“抓大放小”的自主管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励学校主动发展、特色发展。推行了校际结对帮扶制度,组织每所城区学校结对帮扶2—3处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配套管理考核机制,通过“一帮一,一对红”,促推了结对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了互促共进,均衡发展。
  ——强化课堂教学研究。小学重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初中主抓“学案导学”教学改革,高中强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研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与水平。立足教学实际,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和重点课题联合攻关活动。近三年,全市承担威海市级以上重点课题173个,立项小课题246个,开发校本课程20多类、1000多个,18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基地,3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12项获省级奖励,28项在地市以上推广,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省级优秀实验区。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探索实施了行为上抓“小”求“实”,思想上抓“大”求“强”的德育工作新思路。以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守纪、好学善学的优良品质;以“理想·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超越自我、为自己、为社会负责担当的使命意识,通过“大”“小”兼顾,务实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在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成长记录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学科能力多元化评价改革,每年对学生的语文外语基本能力、理化生实验技能、音体美技能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等进行市、校两级测评,成功地破解了学生学科能力难以量化考核的难题,促进了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行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依据学籍人数、办学水平,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预分到镇、校,转变办学理念,促进了中小学教育联动、协调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秉乘着全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劲东风,围绕着抓管理,提效益,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突破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优化设施,上档管理,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实施质量,推动乳山教育在新的征程中实现又好又快新突破。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