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教育教研概况]
**毗邻于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处。县域面积3246.8平方公里,辖21个镇,人口33.8万。全县现有学校78所,在校学生3.4万,教师3000余人。
这里是汉江的源头,这里是羌氐的故里,这里物华风茂,人杰地灵……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谋求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健全管理机制 创造研修条件]
2010年,县教育体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科研领导机构,确定了以校本研修推进全县教育发展的蓝图。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县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全县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实施意见》等十余个文件。确立了“培训打基础,制度作保障,过程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育发展”为总体目标,把“以校为本、立足课堂、联系实际”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努力营造“领导人人重视,教师人人参与”的教育科研氛围。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只有打造一支素质精良的教科研队伍,才能保证全县教科研的持续发展。县教育体育局调整充实了教研室领导班子,公开招聘了学科专职教研员。从一线教师中选聘了104名兼职教研员。各中小学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将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情况作为评优晋级、考核奖惩的必备条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我县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先后设立了学校教研室,配备了专兼职教研人员;各镇设立了中心教研组,形成了“县教研室——镇中心校教研组——学校教研室(教导处)”三级教科研网络。
县教体局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建成高标准的教师研训基地。培训专用教室,报告厅、网络教室、图书室和阅览室相继投入使用,改善了教师培训的条件,为校本研修师资培训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创办了**教育网和**教研网,每年出刊四期《**教育》,为全县教师搭建了信息传递与校本研修的网络平台。
[二、狠抓教师培训 促进专业成长]
全县紧紧依照“师德为先,专业为主,名师引路,服务基层”的培训思路,以“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学科骨干提高研修,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县级名师送培下乡”为主要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教师培训活动。先后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肖成全、徐猛、蔡玉琴,省级专家刘如平、梁朝阳、呼秀珍、冯雪红、汪建满、吴积军、马熙莹、薛翰铭等来我县进行教师培训,通过他们的专业解读、案例分析、教学示范,提高我县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专业素养。
先后邀请了40余名省、市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对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13个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9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了七十余场(次)培训。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互动交流、以赛代训等多种培训方式,使全县所有教师每人每年参加不少于24学时的学科专业培训,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聚焦课堂教学 促进研修发展]
近年来,我们以“四级联动,聚焦课堂,创新形式,注重实效”为方针,广泛开展了系列研讨活动。全县定期举行中小学学科教育学会年会暨观摩研讨活动,有计划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镇总校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以片或联片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学校重点抓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研究等系列课堂研修活动;教研组重点抓好集体备课、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主题研修、组内研究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步转变,教学方式不断革新,课程改革得到有效推进。
为了整体推进全县校本研修工作,促进研修发展,县教体局组织全县部分学校校长和教研员赴四川绵阳、安康旬阳等地考察学习。在认真学习旬阳等地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探讨校本研修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2010年10月,我县又召开了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展示交流研讨会,通过展板、过程性材料及文本类成果,真实地反映了各校在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极大的促进了全县校本研修工作的发展。
[四、实施名师工程 打造骨干队伍]
2009年我们制定了《**县骨干教师队伍培养规划》,确定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县级名师”的梯级人才培养计划。一是从2008年开始,连续四年组织实施了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经过校、镇、县层层选拔,通过备课、说课、答辩、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教学教研业绩考察等环节进行遴选,共评选出130名“教学能手”并进行了表彰奖励,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二是进行了“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三是举行了中小学校长赛教活动,促使学校管理者在高效课堂的建构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四是认真进行了县级“学科带头人”评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三年来,我县涌现出了“市级教学能手” 33名,“省级教学能手”14名,市县名师、学科带头人40余人,“名师工程”已初见成效,各学段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逐年提高。
抓骨干队伍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保证校本研修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为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我们先后举办了多期教研(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短期培训班; 2011年选派391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以及省级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等学科的培训,加快了骨干教师的成长步伐。
[五、依托课题研究 提升研修内涵]
近年来,我们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在积极申报省、市立项课题的基础上,重点以县级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引导教师立足本校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先后制定了《**县中小学微型课题管理办法》、《年度课题指南》等系列文件,规范了课题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等工作程序。2011年进行了第一轮县级微型课题结题工作,对全县335个微型课题进行了结题评审。对评选出优秀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举办了交流展示活动,省教科所专家汪建满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目前全县共有53所学校承担着省、市、县级课题,其中省级课题41个,市级课题12个,县级微型课题342个,已经结题的课题共有19个,其中省级优秀课题3个,市级优秀课题2个。
[成果及结语]
春华秋实,有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报。
我们始终以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己任,坚持科研兴教、不断加强校本研修工作, “全县统筹指导,总校包抓落实,学校具体实施,教师实践参与”的校本研修良好格局初步形成。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骨干教师体系已经形成,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汉中市“教育科研综合”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课程改革工作先进单位”、丹心谱就教研曲,朱墨绘得宏愿图。全县中考、高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有我们的不懈追求和踏实工作,我县的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