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城市形象片解说词 开放的沙甸(中篇)
改革开放30年,沙甸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
沙甸地处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四县市交汇处,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七.五规划”发展战略中新建的“个、开、蒙群落城市”中心的一个省级重点乡镇。这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显著的区位优势,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沙甸区委、区公所带领全区人民奋力打拼30年,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回望改革开放的历程,沙甸走过的是一条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沙甸区委、区公所从沙甸人多地少,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的实际出发,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积极引导和帮助、扶持非公经济,鼓励群众发挥回族同胞善于经商的优势,以市场为依托,大力兴办工业企业,并以此为支柱,促进了全区经济的总体发展。时至今日,沙甸已拥有工业企业49户,其中粗铅冶炼企业29户,精铅电解企业10户,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企业2户,精锌生产企业1户,选厂4户,建材企业3户,从业人员达5429人。
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打破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沙甸区委、区公所还积极引导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提升改造,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环保化,抓住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沙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南振兴铅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极板和蓄电池项目的开发率先一步,带动企业生产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从卖原料向卖最终产品转变,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产品的工业附加值,为企业转型探索了道路。
经过2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沙甸现已成为个旧市北郊片工业经济区铅、锌、银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的基地,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八分之一,非公企业每年创造的财政税收占全区财税总收入的90%以上。2010年,全区财政收入1.07亿元;工业总产值43.5亿元;农村经济社会总收入9.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21元;完成增加值3.2亿元;实交税金9262万元;工业增加值3.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亿元。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沙甸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最令人瞩目的是教育。
沙甸素以教育事业发达而著称。早在光绪十八年,就已创办鱼峰书院招生授课,书院就设在这间由金姓人家捐赠的一合三间两耳民房内。民国三年,开明士绅白亮诚先生倡办国民新式教育,并由村人捐资赠田,出钱出力,拆除旧房,共建新校。当时还很年轻的马坚教授也曾受聘于此担任教师,留下了一段佳话。
如今的鱼峰小学和当年的鱼峰书院仅一街之隔,但却是两重天地今非昔比。良好的教学条件,明证了沙甸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整洁的校园,宽敞的操场,崭新的教学楼,光线充足的教室,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好好学习和锻炼身体的理想环境。富起来的沙甸回民继承前辈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为沙甸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鱼峰办学百余年,培养学生数千名,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和嘉奖。
沙甸辖区内的个旧市第十三中学同样有着光辉的历史,它的前身,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由白亮诚先生创办的“养正学校”和“鱼峰中学”。鱼峰中学的校长由《茶花女》的译者夏康农教授担任,白寿彝、曹礼吾、马坚等一大批西南联大教授在此任教,为沙甸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影响深远。
如今的十三中已经扩建为一所完全中学,校园环境优美,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早从1992年起,沙甸区政府就免除了初中生每年的学杂费和书费,2004年开始又免除高中生的学杂费和书费,这在全云南省尚属首例。良好的教学环境带来的是骄人的学习成绩,2010年,十三中中考成绩喜获全市第一,高考成绩也创历史之最,赢得了“红河州示范学校”的良好声誉。
工业化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站、阅览室的建立健全为居民提供了学习文化和娱乐活动的基地,下属乡村自筹自办的卫生所不断完善,村民全部免费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解决了当地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富裕起来的沙甸回族同胞盖起了洋楼别墅。如此优越的居住条件,足以让大城市的白领、金领们望房兴叹舍不得离去。
改革开放的成果还表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民族团结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考量重点,时时处处挂在区委、区公所领导的心间。
冲坡哨是沙甸区下辖的一个彝族乡,经常受到区委、区公所领导的关怀扶持;逢年过节或是遇上什么特殊的日子,区领导都会下去走走,不忘把民族大家庭的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送到每一个角落的弱势群体中间。
优越的经济地位、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现代人评估生活幸福感的两个重要指标。当一个社会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对人产生了吸引力。
我们镜头中的这位年轻妇女原本不是沙甸人,也不是穆斯林,她在爱上一个回族青年的同时也爱上了沙甸,于是随夫信教,每天在家五番礼拜,晚上到妇女学经班跟班补习伊斯兰教规教义和《古兰经》。在沙甸,这样的情况并不特殊,随着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开放,沙甸回族小伙子迎娶外族姑娘的已不在少数。
这位美丽的新娘岳燕芳倒是个血统纯正的回族姑娘,卫校毕业后分配在蒙自县医院当护士,20多年前母亲从沙甸嫁到蒙自生下她,今天她又将嫁回沙甸去。前来迎亲的新郎有阿訇陪伴,这是回族婚礼的传统习俗。在阿訇带领下,迎亲的队伍一路发着“邦格”,来到家中坐定,便开始念诵“喜经”,为新人祈祷祝福。在阿訇的见证下,一对新人互赠坚贞的誓言,然后又是一路发着“邦格”出门,搭上了迎亲的花车。一个已经离开沙甸的女儿,终于又回到了沙甸的怀抱。
这位年轻的老外是个巴基斯坦人,他有个很中国的中国名字,叫做张伟德。小伙子远隔万里,通过互联网认识了沙甸十三中的小余老师。两年前沙甸相亲,在寻找到爱情的同时也迷上了沙甸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丽风光,于是“乐不思坦”,就在这里结婚生子,当上了沙甸的女婿。每天五番拜功,张伟德都会按时去到附近的清真寺,敬拜独一无二的真主,这位来自异国的穆斯林满脸的恭敬和虔诚。周末休息的日子,张伟德常常带上自己的妻儿到和谐广场散步,他说已经想好了,要一辈子做个沙甸人!
开放的沙甸接纳了来自外族的媳妇,也接纳了来自外国的女婿。如今的沙甸不再封闭,已经向着全世界敞开了大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