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谨以此片献给文化将军陈沂诞辰一百周年
《文化将军——陈沂》第三集《守得云开见日出》
(1979-2002)
【字幕】:时间是历史最公正的法官,善恶美丑、是非清浊、一切世间万象都将在岁月的过滤中变得清晰。
1979年暮春四月,在上海虹桥机场上,伫立着几位翘首以盼的人,他们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健、作协领导吴强、上海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复生、诗人黎焕颐。他们是来迎接一位阔别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特殊客人。
当飞机稳稳着陆虹桥机场,一身简朴的文化将军陈沂,在女儿晓聪的陪同下,倏然出现眼前。前来迎接的人无不惊叹:将军历尽磨难、两鬓霜华,却掩不住那炯炯的神采!老人目光里透着亲切和坚定,又如此轻车简从,不能不叫人生出由衷的敬意!
陈沂在胡耀邦、邓小平的直接关心下,终于摘下了那顶沉重的“右派”帽子,恢复党籍、军籍和原级别。此行上海,是来走马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兼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一职的。
几天后,以赵丹为首的一群文艺界知名人士登门拜访,表示对老部长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知道,老部长最爱惜人才,他们清楚,在陈老担任总政文化部长期间,是军队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陈沂对文艺人才的关爱更是有口皆碑。时任云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的冯牧,因胸腔积水,进北京治病遇到困难,是他亲自帮助解决;对于并不认识的年轻诗人公刘,不惜笔墨亲笔写了一封长信,称赞他写的小说。当著名作家徐怀中的中篇小说《地上的长虹》遭到责难时,他与夫人马楠用东木的笔名写文章为之辩护。在寒风、陆柱国、公刘、白桦、林予等一批青年,刚在文坛崭露头角时,就被他亲自点名调往北京…… 此类事不胜枚举。 前往拜访的赵丹由衷地对陈老说:“知道您来上海主管宣传工作,我们很高兴。但现在不是当年您当总政文化部长时期呵,拨乱反正,您有得拨哩……”陈沂接着说:“我不是来当官,是来干事业。根据党中央和耀邦同志的指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上海还要补课。上海是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希望你们多提建议。”
陈沂深知: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既是人才云集,又是龙蛇混杂,特别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更是错综复杂。要当好这一领域的舵手,需要有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放手一搏的胆识和勇气。年近古稀的陈老惜时如金,经常把工作带到家中,在家里接待一些人,处理一些事务。
老将军干起事来雷厉风行,至性不改。初到上海,就组织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须知,这是一场新与旧的革命性的博弈。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客观上造成的思想混乱、严重阻碍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陈沂以敏锐的政治触觉,在不同场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坚持真理的无畏气概!
(采访马楠:谈她眼中的丈夫陈沂)
随着“两个凡是”在“真理标准”面前的隐身遁形,上海一批老干部、老艺术家、文化人得以平反昭雪。如巴金、刘海粟等,就是在陈沂的亲自过问下复出工作的。陈沂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他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批阅案卷、参加活动、了解民情…… 几乎不舍昼夜!他一边积极搭建文艺、文化及宣传平台,及时复刊了《新民晚报》,主持创刊了《文学报》。同时还挤出时间,写作、整理并出版了《脚印》、《一切为了战胜敌人》、《辽沈战役三部曲》、《白山黑水》、《五十年一瞬间》、《文艺杂谈》、《家书》、《陈沂散文、诗歌选》等三百多万字的著作。
陈沂任职期间,还主持编辑了画册《上海建城700周年》,书籍《当代中国的上海》,向中国和世界介绍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伟大变化。
遭受磨难的陈沂比以前更加爱惜人才。不论在当年陈副书记的“官邸”,还是离休后的陈沂“寓所”。每逢节假日,总见宾客盈门。有当年军内的战友、部旧,有编导演员、作家诗人等等。他们像弟妹对待兄长、子女对待父母、学生对待师长那样,向他讨教,谈工作、述委屈乃至生活上的困难……总能在他那里得到指点、慰藉与帮助。
(访问田华等艺术家,谈陈沂的亲和力)
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戏剧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耿可贵撰写文章这样说:陈沂在担任上海市宣传文化领导工作期间,极大地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戏剧、电影、电视剧、文学等各方面,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人材,使之成为建国至今文艺最繁荣的时期。
而陈沂自己却说:“党派我到这个岗位上来,不仅要我做好领导工作,更是要让我和上海文艺界同志广交朋友。”针对一些领导、部门错误地枪决作家作品的事例,陈沂感慨地说:“作家写出一部作品不容易,要否定,一句话就行了。因此,我们这些做党的宣传工作的领导同志,要做育花的园丁,不能做伐木的工匠!” 他处处尊重别人,特别是自己的下属。他常说:“我们做领导的千万不要以为,官的大小决定水平的高低,搞‘谁官大就听谁的’那一套,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在科学和艺术面前,应是人人平等的,首先要听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他们是内行。”这些看来十分平易的话语,对于今天在位的领导同志们都不无裨益。
陈沂是贵州省遵义市人,他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一个人如果不爱家乡,哪来爱国主义?他16岁离开遵义,先后四次回到家乡。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想方设法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采访遵义市交行领导:谈陈老对交行组建时的支持)
1985年1月,陈沂应邀回乡参加“遵义会议”50周年纪念大会,对着话筒,他深情地说:我离开家乡屈指算来,已是悠悠50多年了。但今天在这里,我不讲亲人久别的话语,不讲催人泪下的往事,不讲对家乡山水的留恋之情,而是把对遵义建设和发展的思考、建言奉献给大家。他寄语遵义的领导干部,要继续解放思想,带领广大群众大胆开拓前进,“遵义因遵义会议而扬名天下,今后要以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而扬名天下”!
陈沂爱乡,是因为他有一颗报国的曈曈之心!陈沂爱国,是因为他有一种始终接着地气的浓浓的乡情!
1992年金秋时节,陈沂老的故乡贵州、遵义,为他从事文化新闻工作60周年隆重举行纪念会。陈沂传记《普通一兵》的作者——贵州著名学者黄万机先生,以一篇《陈沂与解放军文化建设》的文章,讲述了陈沂为新中国军队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感人故事!
2002年7月26日,这位铁骨柔肠、文治武功,经历过大风大浪、大悲大喜的世纪老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颗始终与时代同搏击、共律动的心脏在浦江之畔,永远的平静了下来!享年90岁。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江泽民等7人常委,送来了花圈,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吊唁!遗体告别仪式上,上海四大班子领导以三鞠躬向老人送行!
(采访陈沂老外侄女:谈陈沂老出殡时一路绿灯,为老人送行)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2012年12月4日,是陈沂老人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曾经任过总政文化部长的著名诗人李瑛,对陈老怀着父兄般的感情,在长诗《献给我尊敬的长者》中深情地咏唱道:
感谢穷山瘦水的贵州
养育出这个忠诚的儿子
他便以家乡
山一样坚强的骨骼
水一样沸腾的血
慷慨的报效祖国
……
今天,我们
追怀他的峥嵘百年
只听见大江的惊涛
苍穹滚动着雷火
只听见二十年的恶梦
在夜半尖叫
不要用含泪的挽歌和
低沉的诗来谈他
因为他不愿我们哭泣
因为他教我们把风雨当成营养
因为他要让鲜花开遍大地
他举着一盏灯站在那儿
风撩起他稀疏的白发
品格素浩如白玉
信念坚强如水晶
性格清澈如秋水
胸襟坦荡如大地
他的精神是活着的生命
活着的生命是一面飘扬的旗帜
啊,我尊敬的永生的长者
主题歌:《心中的缱绻》
岁月如歌,风烟飘散,浦江润笔,太行呐喊
白山黑水纵驰骋,征途漫漫
知行两难,心自坦荡,
岁月不改,红尘梦我心依然
南风阵阵,沧桑巨变,鞠躬尽瘁,矢志不渝
孺子情怀,民族复兴梦已现
那是一种情,那是一份爱
家国是心中永远的缱绻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