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谨以此片献给文化将军陈沂诞辰一百周年
《文化将军——陈沂》第二集《八千里路云和月》
(1938-1978)
【字幕】: 时代影响和雕刻着人类群体的命运,
性格和信念则决定着个体生命的轨迹。
太行山有太多关于中国军人的故事,它令陈沂魂牵梦绕!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的年轻军官陈沂与太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太行山是成就陈沂家庭和事业的幸运之山!在那里,陈沂结识了聪慧漂亮的军中姑娘马楠。
(采访陈沂夫人马楠 同期声)
马楠出生于陕西华县一个农民家庭,卢沟桥事变时,她正在开封“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读书。当日寇铁蹄闯入华北、狼烟四起之时,她毅然弃学从戎,与同学一道奔赴太行山,找到了八路军,成为军政干训班首期学员,毕业后参加游击战争,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晋豫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在军政干校期间,陈沂与马楠相识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除品貌才学的相互吸引外,更多的是政治信念的高度契合,这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 (马楠访谈……)
陈沂、马楠在战争年代结为夫妻,是战友加伴侣,婚姻生活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和平年代,在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岁月,他们夫妇之间的感情却越加牢固和纯粹。
抗战期间,陈沂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文化、新闻工作,从山西到山东,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干事,太行出版社党支部书记,《新华日报》太南版社长、总编,《冀南日报》总编,《鲁西日报》、《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大众日报》社长,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社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八路军115师宣传部长等职务。在险恶的敌后抗战战场,敌人的反复“扫荡”,加上天灾,根据地军民处境异常艰难。为配合当时抗战形势的需要,他写下了大量的报告文学、通讯和评论,及时报道战斗胜利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战信心。几年来,仅在《大众日报》上他就发表了260余篇、57万余字社论。解放后,这些文章被编入《一切为了战胜敌人》一书出版。
游击战中,陈沂受过伤。1941年,在日寇对山东根据地进行的一次扫荡中,夫人马楠又受伤被俘,在狱中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两年后,经地下党和武工队的精心策划,终于被营救出来。马楠被俘后,陈沂写下长诗:《我们总有那一天》,以表达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虽各在一方,/转战于崇山峻岭,/来往于车辙马尘,/但我们彼此的心,/却越来越近。/……/1941年2月18日,/在鲁西红庙,/我们就真正的分开了,/谁知这分开,/竟成了诀别。/你负伤被俘,/生死未卜。/……/我们总有那一天,/春风吹来了信息,/春风送来了花香,/在东海之滨,/在丘陵地里,/像在太行山的山城,/像在我们的总司令部,/像在鲁西大平原的战场上,/像在河北平原的沙行里,/我们将同声歌唱:/“明天,我们飞向东方。”
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就这样,一对革命的夫妇把个人及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背信弃义,把枪口掉头指向共产党。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东北民主联军有生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当时,陈沂被组织任命为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留在山东工作,这是1946年。而这时的陈沂早已心向东北。多年来,他一直在罗荣桓直接领导下工作,随罗帅到东北,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去,这是陈沂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当他把这一真实的想法告诉当时的领导,后来的元帅陈毅时,没想到陈老总竟欣然允诺,批准他去了东北。爱才惜才的陈老总深知:像陈沂这样的文化人才和拥有的革命激情,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服务服从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到最需要他和他最愿意去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最好的为革命事业服务。这真是豁达仁爱的元帅之风!这样的人事安排让“军中大小陈毅”从此结下了同志式的深厚情谊,成为国家事务中举贤让贤的美谈!
走马东北的陈沂,没有辜负首长的厚爱,他任职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之后,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提议,任命陈沂为野战政治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期间,陈沂主持创办了《自卫报》,林彪为其题写报名;主持召开了进军东北后的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大胆开展处理战俘的工作,以释放一批俘虏来赢得人心,瓦解敌方的军心。这是一种政治智慧,也需要足够的政治勇气。陈沂从来就是大刀阔斧地做自己深思熟虑,觉得有利于工作的事情,从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得失。正是这刚直不阿的秉性,使其生命的道路一波三折,受尽了磨难!
林彪听了陈沂关于释放战俘的汇报后,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放得对!我们倒要看看,对美式装备,是不是也可以从政治上瓦解!”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陈沂后来又担任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负责组建二线兵团的工作,并创办了《西满日报》。1947年,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陈沂随黄克诚回哈尔滨,任后勤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陈沂无论任职高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自觉地拿起宣传武器,利用媒体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官兵士气,传达战争信息等……
由于出色的组织、宣传工作能力,1948年,陈沂又升任为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辽沈战役结束后,又升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委。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陈沂随部队从东北打到广州,一路上,为南下几十万部队的军需粮草奔忙。在解放海南岛时,需要大量的船只,为此,陈沂专门赶赴香港、澳门考察。
从太行山一路走来,可以说,陈沂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殚精竭虑,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画面: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那一天,天安门打响28门礼炮,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通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垮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中华民族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一年,陈沂不到37岁。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内和国际的反动势力还十分猖獗。就是说,军队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又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思想的灵魂。
对于刚建立的新中国,军队的思想文化工作尤其显得重要。在国家用人的节骨眼上,37岁的陈沂被任命为解放军总政第一任文化部部长,兼任解放军画报社社长、解放军歌舞团团长,全力推进全军文化建设。
陈沂,一位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热血儿男,从此登上了新中国文艺、文化工作的主舞台!
解放了的人民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憋足了劲,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民需要有更多的精神食粮。陈沂从社会各方积极网罗人才,创办了《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并于1952年,相继创建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八一”体工大队。先后主持创立了总政文工团、总政歌舞团。同时组织作家深入部队生活,创作剧本,为新中国推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影片。如:电影《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上甘岭》、话剧《万水千山》、纪录片《淮海战略》等。
当鸭绿江畔的战火燃起,陈沂又临危受命,先后三次担任常务副总团长赴朝慰问,深入朝鲜前沿阵地做宣传鼓动工作。陈沂的国际热忱及一衣带水的邻邦深情感染、感动着朝鲜军民,被金日成大元帅授予“朝鲜公民”的荣誉称号。之后,他组织编写了《星火燎原》、《志愿军一日》两套丛书,给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珍贵翔实的一手资料。
当时,陈沂这位年轻的文化部长,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中,都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954年,他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代表国家,出访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波兰四国。每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欢迎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因此被授予苏联近卫军奖章、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奖章、罗马尼亚一级勋章、波兰二级十字勋章。
1955年,是42岁的陈沂最难忘的一个年轮。这一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在800多名少将中,排名第二。陈沂常说:“我得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靠打出来的。”陈沂早于1937年,就在山西晋城参加八路军。之后,从黑龙江打到海南岛,可谓一路厮杀,驰骋千里,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沙场老将。
(采访马楠:谈1955年授衔时的情景)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陈老的一生,在中国革命近代史和中国人民军队文化史上写下了绚烂的一笔!
( 陈老访谈:陈沂老自述:“将军作家,说明我一种身份。…… )
百身纵圆将军梦,一将功成万骨枯!深知得来不易的陈沂,越是奋发地加倍工作。
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3月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醒目地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总政治部把陈沂放在照妖镜下,假左派,真右派,真假大白”。陈沂被军事法庭缺席审判双开 —— 开除党籍、开除军籍、剥夺军衔,并且作为终审,不得上诉。陈沂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右派分子”,并通知送京郊门头沟煤矿劳动改造。后经他的老首长黄克诚大将出面多方周旋,才改去黑龙江,安排了接受监督为前提的普通工作。谁知一去就是21年。这位曾经三次被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肯定的“左派”,一夜之间成了军中最大的“右派”。
(采访马楠:谈丈夫被错划右派)
在白山黑水的21年间,陈沂在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嫩江农场、双城拖拉机修配厂等地被监督劳动,捣过粪,当过工人,被无数次遭到非人的体罚和批斗。其间,还曾与夫人马楠双双被判刑入狱两年。作为一名兵团级的将军,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真是千古奇冤了。
(采访马楠:谈与丈夫被判入狱)
21年,7600多个日日夜夜,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生存下来?是信念,是追求,是一部承载了中国式家庭浓浓亲情的《陈沂家书》。陈沂在信中鼓励还在上学的几个孩子:“一定要十分坚强,决不自卑。”“我们都是革命的人,都是理智的人,不光看到今天,而且应该看到更远大的将来。不光看到自己,也要看到学好本事的重要,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陈沂被错划右派时,他的五个子女中年龄最大的才15岁,最小的只有6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沂夫妇又被双双投入监狱,五个子女顾影自怜,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中顽强地生活和学习。父母在一纸书信中的片言只语,都成为激励儿女们自强自立的强大动力!
21年来,陈沂与其夫人和儿女之间的书信往来达171封,洋洋30多万言,可谓万千情与爱,尽在不言中! (采访马楠:谈《陈沂家书》)
历尽苦难真情在。陈沂在黑龙江的21年,在他遭遇人生磨难之时,总有老帅、老友们的鼓励与帮助。1958年,陈沂蒙冤离开北京时,罗荣桓元帅深情地对他说:“陈沂,摔倒了爬起来,站起来,要有个政治家的风度”。以后,王震去看望他,针对他迫切的心情说:“你太天真了,你不懂得党内斗争的复杂性,起码要准备十年。” 1962年,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到哈尔滨,专门会见了陈沂,并关切地鼓励他说:“陈沂同志,你这些年受苦了!你要向司马迁学习,司马迁受了宫刑还写《史记》,你陈沂一个共产党员,难道还没有司马迁那几根骨头!”总理和老帅们的话,一直激励着陈沂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1年来,陈沂始终按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写给妻子马楠的信中说:“不声不响埋头苦干,证实自己的忠心,无论如何不能意志消沉。一个热爱党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倒下去的。”
尽管到了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的境地,陈沂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长篇战争小说《白山黑水》的初稿。在主持黑龙江省文艺工作期间,积极培养人才,繁荣创作,为东北的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
(采访陈沂:“党是自己的党,国家是自己的国家,党和国家的胜利我分享了,党和国家的失误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员。”)
陈沂蒙冤达21年之久,从1958年到1979年。47岁下去,68岁回来,整整耗去生命中最宝贵的两个年代。数十年后,这位掌管大上海意识形态的文化将军,用“大势所趋,在劫难逃”八个字总结了他这一段苦难的人生。
相关文章: